如今我们拿起一款手机关注他的品牌,外形以及配置之外另外还会关注手机的材质。材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的使用体验,手感以及耐用性。
说到材质现在最多的无非是塑料,金属还有玻璃这三种主要材质。比较典型的塑料当无疑是三星,苹果和其它厂商尝试在手机材料中使用金属以及玻璃材质。当然,手机屏幕上覆盖的无疑将是一块玻璃,而这块玻璃上的文章也不小,苹果收购了GT公司就是为了蓝宝石材质。
如果从工程学的角度看材质,则塑料是一种轻便,容易制造,成本低廉切不会阻碍信号的选择。但是目前苹果,HTC以及国内某些厂商的旗舰机型都逐渐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这也让塑料材质略显廉价。当然应运而生的还有一场孰优孰劣的争执。
聚碳酸酯是目前最常见的塑料材质,三星的Galaxy系列和可以砸核桃的诺基亚Lumia系列外壳都在使用以上材质。通过对材质特性的掌握和制作工艺的改进,诺基亚Lumia系列的手感非常之出色,也非常坚固,多少改变了人们对于塑料材质的影响。并且,基本不会对信号造成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之一。
但是事有利弊,尽管聚碳酸酯材料价格低廉,信号通过性好,但是它并非是一个优良的导热体。所以可以看到基本上同等级的设备中,塑料外壳的设备处理器以及图形处理器的频率都会比使用金属外壳的设备低一些。从热导率来看,(热导率定义为单位截面、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其中,铝的热导率为205W/mK,镁是156W/mk,玻璃是0.8W/m*k,聚碳酸酯是0.22W/m*k.
另外,这种材质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也就是说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复原,但是一些在该材质上嵌入的电子元件却不具备这种特性,弯曲或者其他形变会使得电子元件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工作。而使用更加坚固的结构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之后我们来关注金属材料,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金属铝,它具备硬度高的有点。强度足够保护手机的内部元件。只有外壳足够坚固才能保证内部元件的安全。
并且在信号强度方面,通过对比iPhone4和iPhone3GS得出结论金属机身的手机信号强度更好。金属的硬度较高,手机的耐用性也更强,虽然iPhone5等实用阳极氧化工艺的手机在划伤之后会露出本来的金属色但是仍旧不会伤及到本身材质。
之前提到的导热性也是优势之一,金属散热较快,制造商可以搭载性能更加强劲的处理器。通过不同材质相同配置的手机性能测试结果就很能说明问题。
金属材质虽有种种优点,但缺点也不可避免,若使用它制造手机外壳,那么手机就不可能采用内部天线,需要用塑料或玻璃在外壳制造窗口,让无线电信号通过。这意味着,手机各个方向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并不是均匀的。而随着金属裸露在外头,当人手偶尔触碰到它时,就会导致信号强度降低。
金属硬度高,所以能够为内部元件提供更好的保护。但是,当它摔下之后,也更容易产生创伤似的痕迹。因为加工的成本,金属机身也往往意味着最终产品将更加昂贵。另外,更高的热导率,也往往意味着金属手机容易变烫/冰凉,塑料手机的握感会更加舒适。
从材质角度来看,镁其实是一种比铝更好的材料。它比铝的密度小,单位质量更轻,更高热导率,高硬度,抗刮花,更好的信号通过率。但目前来说,将镁运用在设备外壳当中,依然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镁极易发生氧化反应,如果表面不进行处理,镁很快就会被锈蚀。
玻璃是除塑料和金属以外第三大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的材料。在这三种材料当中,玻璃的硬度和抗冲击力是最好的,但同时也是最易碎,脆弱的,容易损毁,因为玻璃的弹性非常有限。现在,铝硅酸盐玻璃要比Gorilla玻璃更加常见。
玻璃的热导率,介于金属和塑料之间,但其实只比塑料稍微高一点;对无线信号的影响,也并不明显,换言之使用玻璃为外壳,手机可以内置天线。当然了,玻璃最大的弱点是易碎,另外是不易改变形状,所以当我们看到手机使用玻璃作为外壳材质时,通常只是一个平面。
不过现在的手机,往往混合使用多种材料来制造外壳。比如说,塑料的热导率不好,那么可以使用镁制作的中框,把热量尽快传导到屏幕或其他部位中去。混合多种材料来制造外壳,可以弥补相互之间的弱点,比如说,在聚碳酸酯中添加abs工程塑料,就可以显著增加它的硬度。而防散射涂层,则让玻璃摔碎时,不至于变成碎片,掉落四处。而新的无线信号接收技术,让全金属机身手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