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一、行情简述
9月底到11月上旬的40余天,PP主力合约的涨幅为24.09%。从三季度的下游数据看,需求并不旺盛,为何PP上涨势头如何迅猛?
PP利多因素尚未消散 四季度料高位震荡
三季度,塑编、注塑和BOPP膜厂的开工率一直不理想。尽管PP下游生产厂家的开工率由8月的55%缓慢升至目前的65%,但未超过去年同期70%的平均开工率。这样的需求数据在产量同比增长10%—30%的三季度,实在不乐观。
除了需求不佳,8—9月检修的装置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重新开工,这部分产能超过180万吨/年,几乎占到PP产能的10%。如果这部分产能的顺利投产,产量回升的压力会在10月下旬凸显。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9—10月,市场不乏看空声音。
然而,9月底到10月底,PP主力合约价格一路飙升至8700元/吨,现货价格也从7900元/吨升至8800元/吨。价格走势与基本面背离,短期是可能的,但长期持续,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基本面。
看空的逻辑中,装置复产对市场的影响被预期得过早,且被高估了,这一点可以从库存上得到答案。9月下旬至今,石化库存环比降幅超过25%,贸易商库存同样处在年初以来的最低位。此外,9月27日还在停车的PP产能共计225万吨/年,11月初停车的PP产能也有147万吨/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产能仅恢复了78万吨/年,与180万吨/年的检修产能相去甚远,这就使得供应并没有如预想般出现过剩,反而出现紧缩现象。
除了供应被高估,需求也被低估了。PP下游开工率虽然稳定上升,塑编、注塑和BOPP膜开工率从55%升至65%,但不及去年同期70%的水平。从这些数据很直观看出,PP三季度需求同比增幅在±5%的范围内,市场不温不火。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塑料制品尤其是PP制品具有多样性,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全面的塑料制品消费的统计数据,我们只能根据下游一些可量化的数据进行推测,社会消费品总额即是其中之一。三季度,在剔除餐饮类消费所占比重后,社会消费总额同比增幅在10%以上。
汽车行业也可以充分反映国民消费水平,并且是一个可量化的数据。汽车用塑料占到汽车整重的10%,其中有37%的塑料为PP。目前,乘用车塑料用量平均为350千克/辆,折合为PP用量,为129.5千克/辆。通过采集汽车产量数据,我们统计出单月汽车产量以及相应的PP用量。1—9月,汽车用PP累计达250.58万吨,同比增加13.3%,而同期,PP表观消费量为1299.72万吨,同比增加5.3%。1—9月,汽车消费PP占到PP总消费量的19.3%。
7—9月,汽车行业PP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9.1%、26.8%和33.6%,而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下。分季度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一、二季度,汽车行业PP用量同比增幅仅为6.2%和6.6%,而三季度同比增幅高达30.1%。相比2015年,汽车行业三季度多消费PP19.4万吨。从这方面考虑,PP注塑件的需求在三季度明显增加。
上述数据表明,三季度PP需求面有较好表现,那四季度能否延续呢?
我们看好四季度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需求端很多非直接数据都从侧面预示了塑料制品需求良好。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交易额连年创新高,今年双十一期间电商销售额更是达到1770亿元,同比增长44%。电商销售的很多产品,属于社会消费品范畴,包含大量PP塑料制品。且快递过程中,增加了对包装膜的需求。另外,四季度是汽车消费旺季,而且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将于今年年底结束,此项优惠结束前也会刺激一部分人的购车欲望。这样看来,四季度乘用车销量易涨难跌。
其二,不论是石化厂家还是贸易商,库存都处在年初以来的低位,尤其是石化厂家,由9月底的170万吨减少至目前的155万吨。11月初开始,贸易商库存缓慢积累,上周末环比上涨5.51%。尽管贸易商库存增加,但石化厂家对市场影响较大,掌握着市场定价权。因此,在石化厂家库存处于低位时,现货价格很可能持续高位。
尽管需求面上频频传来利多因素,但同时也应注意一些利空因素,比如目前国内外价差较大,将引发四季度进口量增加,进而打压国内市场。
总体来看,虽然周一大宗商品急跌,PP一度接近跌停,但我们依然看好其后期走势,预计四季度PP价格高位振荡,主力合约运行区间为8000—890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