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抗静电技术(分子涂复系统MCS)在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塑料上所产生的静电可以通过表面改性加以消除,这种改进的方法就是涂复静电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抗静电剂时普遍没有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涂层本身对静电消除性的影响。在树脂中掺入抗静电剂的情况下,抗静电渗到制品表面形成一个薄层,作为表面性剂,提供抗静电效应,然而这种薄膜不总是均匀、连续的,其原因在于抗静电剂和树脂的相容性而引起渗料速度和均匀度的不一致。表面该性层的不一致同时又引起抗静电效应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在使用涂复技术时,未涂复前的表面状态对涂层配方起着重要的影响,那是由于产生的静电分布情况和表面疵点会引起涂层不均匀,厚薄无规律地变化,有时甚至出现中断现象。根据这些原因,如果提高了涂层的厚度,那么会使涂层干燥时间延长,这是非常不经济的。进一步讲,表面状态导致了诸如厚度,外观和持久性等方面的问题。为了防止塑料等绝缘材料上产生经静电,形成抗静电涂层对表面进行改进是最基本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控制表面涂层的均匀性,涂层的形成和厚度。抗静电剂涂层的厚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吸收电荷的作用直接有关。涂层越薄,抗静电效应、静电屏蔽效应,就越高。尽管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将在下面论述。但这里仍要说明如何在
塑料制品表面建立稳定的、薄的涂层以获得最佳的抗静电效应。
从复合介质的理论来看,抗静电剂层应该保持均匀一致和连续,而所示断断续续的涂层并不能起到抗静电作用。在塑料中掺混抗静电剂时,由于抗静电剂的渗透作用并非一致,因此产生的外层是非连续的,抗静电作用也呈脉冲状。在使用涂复的情况下,当涂层很薄时,由于涂层的不连续也会产生类似于的结构。事实上,在涂复的情况下,只有当抗静电剂涂层薄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如前所述。涂层愈薄,抗静电效应就愈好。然而,可能会产生抗静电剂分子的聚集,并引起连续涂层的断裂。换句话说,这些聚集的分子可以产生象“岛屿”一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方程式(II)就再不适用了。进一步讲,正如上面所述的,由于涂层过厚会使抗静电作用受到限制,尽管在这种厚的涂层没有“岛屿”现象的存在。通过实践证明,抗静电作用与抗静电剂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层为5 ̄10层为最佳,但是在这个厚度范围内,“岛屿”现象在某种情况下和塑料与抗静电剂分子层之间的表面张力的差异及抗静电剂分子大小有关。为了保险起见,将分子层增加到20 ̄30层,也就是涂层为0.01微米是必要的。这种由MCS所获得的涂层就使制品具有很好的抗静电作用。